首页 >> 最新文章

中国进入过剩时代地方政府别再逞能了0柴油机

时间:2022/09/21 17:59:06 编辑:

中国进入过剩时代,地方政府别再逞能了

中国进入过剩时代,地方政府别再逞能了邱 林

历史正在重演,在中国经济2012年上半年数据发布之后,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经济过剩时代。中国经济过剩已经进入高峰阶段,目前的经济形势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还要严峻——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背后,“过剩”的影子挥之不去。

中国经济的全面过剩,本质上是有效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度的直接结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外部需求的打击使得中国被迫实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年,中国救市的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就像一支兴奋剂,注入本来就还处于亢奋中的周期型制造业,2009年至2011年,国内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8%,27%和31.8%,并直接导致了全社会的产能过剩。

当然,政府取代市场成为投资的主体,其投资的特殊性决定了需求的滞后效应。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现有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投融资体制。

我们的粗略分析发现,在国家发改委近期列出的10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有8个行业由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即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资产占全行业总资产的50%以上,船舶产能过剩、光伏产能过剩、风电产能过剩、水泥产能过剩、钢铁产能过剩、重型机械产能过剩、挖掘机产能过剩……只有纺织业和水泥业属于非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

附带说一下,《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概括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正逐步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开始陷入贸易保护包围圈,四面楚歌之下,中国制造祭出了哭泣曲线。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市场需求下滑,产能过剩。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如欧洲、美国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出品市场受到极大冲击。也许这样的局面还会持续相长的时间。这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经历了2008年中央政府4万亿刺激政策后,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又蠢蠢欲动,企图复制地方版的“4万亿”,甚至计划将投入增至10万亿。

5月份以来,已有13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涉及金额累计已超过10万亿元,其中,广东、天津、山西、重庆、福建、贵州等省、市的投资计划均超万亿。这种经济冒进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些地方政府抱着“项目上了再说,有钱花了再说,没有钱想办法借了再说”的思想,至于是否有有能力负担根本就不去考虑。

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尽管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国家发改委仍然批准了两个钢铁投资项目:一是宝钢与广东省共同投资的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总投资696.8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铁920万吨、钢1000万吨、钢材938万吨;二是武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投资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为639.9亿元。

坊间对湛江、防城港两个项目的最终获批有一种惋惜的声音:获批时间太迟了,也许错过了最好的时期。继而,是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忧虑。虽然这只是国内众多投资项目中的两个项目,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或行业“赌”中国经济还得靠投资拉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仍在跑“部”前进,争取中央财政投资。

造成这些盲目投资的结果,反映出中央财政有钱,而地方政府更有钱。现在唯一缺乏的,大概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花钱,科学建设。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在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基本上没有什么硬约束,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存在投资的冲动,每当出现一个盈利较好的产品或产业,大家一哄而上,于是,很快就出现了产能过剩。

基于此,在进入过剩时代的中国,不必再挣扎为保住“世界制造第一”的位置而逞能了。应该看到,经济的繁荣总有终点,在经历了辉煌与光鲜之后,总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当人们从中国高速发展之后渐渐回到现实中来,一个正在寻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国家来说,低水平重复投资简直就是犯罪,由于过度投资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可能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浪费。

竟次的招商大战将使地方政府陷入泥沼安邦城市组

近年来,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城市“招商大战”也如火如荼地上演。各地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都将“招商引资”定为头号任务,成为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工程”。面对激烈的招商大战,各地政府更是各显神通。江苏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推行“全民招商”;陕西关中某县三分之一机关干部“离岗招商”;某些地方甚至制定招商的零干扰、零门槛、零距离的“三零政策”……这些五花八门的举措,使得城市招商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刺激了各地引入产业的欲望,饥不择食的情况频频发生,这也为一些企业借机圈地提供了机会。在中西部地区,许多东部地区淘汰下来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也被作为重点项目高调引入。在激烈应对招商大战过程中,各地往往忽略了基础建设,在产业链不完整的基础条件下就争先恐后大举招商;另外,低价格或者“零土价”被作为筹码,短期内集中突击,使得当地土地资源被远远透支。这种情况下,许多陷入了“土地危机”,后来的高效产能的优质项目因土地紧缺无法落地;由于缺少产业服务配套,先前引入的项目又无法有效发挥经济拉动作用……而这种“招商大战”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如此。

长期以来,城市土地经济的思维模式指导下,盲目的进行土地招商,使城市陷入招商竞赛的泥潭不能自拔。政府过度让利、土地资源透支、高官纷纷落马……在这场招商大战中没有赢家,有的只是疲惫不堪的城市、严重浪费的土地和令人痛恨的腐败。

宏观政策刺激没剩多大操作空间中华工商时报

在官方PMI跌破50%的荣枯分水岭之后,汇丰PMI的终值也确认了此前的颓势走势:8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和新出口订单分项双双创出41个月低位。换句话说,经济仍在继续探底。

也正是如此背景之下,宏观政策放松的预期再次高涨。

不过,笔者认为,从市场的表现可以看出,多数理性投资机构逐步丢掉对所谓的刺激空间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务实的应对措施正在形成。

这一点,从股市的表现可以看得出些端倪:周二沪深两市上演了跳水行情,一根大阴线吞噬了此前的小反弹。

一般理解,在市场公布比较悲观数据的时候,同样的政策利好预期也在形成——这个市场二十多年来一直都在政策和资金消息的轮番刺激下上演着各种悲欢情仇。低迷数据背后一定是强有力的政策“顶上”是一种自然的思维逻辑。而这一次没有及时形成符合逻辑的走势,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四大国有银行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2200亿元,同时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较高的状况未得到改善。此外,包括国开行、交行在内的大中型银行也大体如此。国开行和交行新增贷款分别在600亿和200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尽管有此前金融体系宏观层面的放松措施,比如降息、降准,乃至巨量的公开市场操作。但流动性并没有因此放大注入到经济中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尽管有宏观层面的放开,但作为商业判断为主的金融机构而言,审慎放贷才是稳妥的。

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大企业贷款需求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迫切,进一步购置生产设备,扩充产能的欲望随着市场的疲弱在降低。二是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则缺乏必要的保证而让银行无法放心地贷出。

如果说内需是个长期问题短期内无法产生实质性影响。那么我们继续看外需,由于欧美需求疲软,制造业经营活动面临更加艰难的外部环境,根据海关总署数据,7月份出口增速已降至1%,已经有人指出,8月份出口情况更差,有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有媒体报道说,受生产低迷的影响,1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降幅较6月份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刚刚披露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跌幅达九成,富士康上半年亏损额扩大,李宁集团发布香港上市后首次年度亏损预警。部分国内企业上演着中期利润集体“跳水”现象。

那么,在此背景下的刺激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理论上而言,货币政策的确有下调利率的空间——以此前公布的“1时代”的CPI数据而言。另一方面,准备金率的预留空间似乎更多,一般认为还有200个基点的空间。

不过,对这样的理论数据还需进一步分析。

比如,CPI数据的变化可能会压缩降息空间。权威媒体报道说: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的数据均显示,8月初以来,受极端天气与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食品价格连续上涨。

而几天前交通银行的一份报告也同样认为,8月食品价格环比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等因素的影响,预计非食品价格继续同比小幅上行。受此影响,虽然8月CPI翘尾因素较7月继续回落0.31个百分点,但8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出现明显反弹,初步判断可能回升至2.3%左右。

换言之,市场对CPI回升的判断已基本达成共识。

这种情形下,流动性水龙头继续放大的风险不小。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财政政策的空间进一步打开了呢?

还是先看理论数据:前七个月财政盈余超过1.1万亿,而财政存款逾3万亿。这个实力应该足够给刺激措施提供动力。

不过,还是那句话,实际情况远比理论数据复杂得多。急需财政资金的嗷嗷待哺众口让人眩晕:比如各种减税需求、增加基建的要求、增加保障性住房、增加社保支出,应对其他不时之需的资金需求等等。在地方财政开始吃紧的背景之下,很难想象财政政策会有加大力度的措施推出。决策层早已察觉到,比如房地产、建材、汽车等基础性行业的产能和投资状况在底部整理态势下,贸然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只能事半功倍。

既然政策刺激空间有限,那么调整心态,顺势找底才是务实之道。过去二十年里,市场反复告诉我们,“磨底”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徒劳抢反弹最终害人误己。

上一篇: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折下一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下滑至29位

链板网带厂家

乙型网带

链板网带

不锈钢筛网厂

不锈钢网带

相关资讯